首页 > 游戏 > 问答 > 游戏经验 > mig13火箭炮怎么获得,现在入坑崩坏3还来得及吗

mig13火箭炮怎么获得,现在入坑崩坏3还来得及吗

来源:整理 时间:2022-05-08 21:15:17 编辑:游戏知识 手机版

但是,他们在火箭炮的作战思想上,似乎缺了点战斗民族的悟性,仅仅将之作为一种大威力炸弹投掷装置,或者短距离高密度的火力覆盖工具。苏联是怎么用的呢?单台“喀秋莎”并不出奇,苏联人也没想着一辆辆的用,他们直接将火箭炮这种武器独立成了部队,形成了从火箭炮师到火箭炮旅再到独立火箭炮营的专门编制。等到战时,火箭炮部队依照自己的打法和行动标准,整建制的对敌方发动攻击。

1944年,柯尼斯堡战役打响,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云集了上千门“喀秋莎”,将德军的大队人马钉在柯尼斯堡狂轰滥炸,1个半小时的火力准备中,将德军要塞恶狠狠的耕耘了数遍,希特勒所看重的“城市堡垒”三道防线给炸得稀烂,有力的支援了己方的突击。这就是我们后世看到的“大规模火箭炮覆盖”,这种丧心病狂的做法完全是为洗地而存在的,它们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火箭炮部队瞬时火力极为凶残的特点,在短时间内将超饱和的火力投送到敌军阵地。

猝不及防的敌军无处可躲,无路可退,不存在反应时间,在过分的轰炸中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。别说,真的有心理疾病,二战时有些德国兵被“喀秋莎”炸出了应激功能障碍,一听到火箭弹的疯狂尖啸,就会产生尿裤子、语言功能障碍、低烧、胃痛、眩晕等问题;在长期的医疗过程中,还发现有些人产生了胃溃疡。上图.1945年春,受到检阅的喀秋莎近卫炮兵团想想也知道,苏军最喜欢的战术就是在夜间云集大量的火箭炮和坦克,这些机动部队会突然间万炮齐鸣,然后大开着探照灯的T34坦克如虫群般挺进,后方“喀秋莎”的火焰火焰照亮天际,以师级规模梯次装弹攻击。

一个装备БМ-13-16的喀秋莎师,一次齐射能打出3400多枚火箭,这些火箭在10秒内覆盖到阵地上,纯粹的毁灭打击,德军没吓哭已经很对得起祖国了。有当年的德军述说这些回忆,总结起来就是:“天上在闪电,空气里有雷霆,地在抖,土在烧。”上图.第21近卫迫击炮旅的БМ-31-12,虽然它叫“安德柳莎”,但士兵们管不了那么多,能呜呜叫的一律叫喀秋莎正因为苏德战场的大规模集团军群战斗,这才使大规模火箭炮运用实施并塑造了“喀秋莎”的战绩。

后来苏军甚至在柏林之战使用了“喀秋莎”和“安德柳莎”,对坚决啃不动的街区,直接炸为齑粉。在柏林战役中,朱可夫推来了2000多门“喀秋莎”上前线,仅一天功夫就打出去123万发炮弹,德军阵地成街区的被炸平。最后打疯了的苏军直接将“喀秋莎”开进了城市,前面用坦克挡着,后面拉着枕木。遇到德军固守的工事、楼宇,立马几发火箭弹射上去,对方瞬间就买了机票。

上图.柏林战役中,苏军推进城炸街的“安德柳莎”正是这些“喀秋莎”,让苏军形成了自己的“火箭炮乌拉”风格,成为了二战战场上独特的一道风景线。它们没有德军那么讲究技术与质量,更没有美军那样疯狂的空中优势,但这同样也是别人学不来的东西,只有苏联人才将火箭炮这种别人认为“射程不够精度又差”的武器,打成了敌人畏之如虎的“神器”。

二战中苏军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部队是如何在战场上作战的,发挥了怎样的作用?

实战中,火炮即真理,长久以来,大炮在战场上可是有着杀神的称谓,尤其是苏联人造的大炮,苏联造武器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傻大黑粗,其中就以“喀秋莎”火箭炮最为突出,能迅速的将大量炮弹倾斜到敌方阵地。几十辆“喀秋莎”火箭炮齐射的场面简直是地动山摇,能给敌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震撼。俄罗斯每年都会在11月19日举行炮兵火箭兵纪念活动,缘由可追溯苏联时期的1942年,苏联人用大炮打出了人间真无敌的一战,足以载进史册。

当时,苏联用一次炮击拉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反攻高潮。苏联人用炮兵为胜利奠定了结实的基础。当年11月,苏联人开始对斯大林格勒北部地区罗马尼亚阵地发起攻势,战斗开始前,他们就无比确定大炮是影响此战胜负的重要因素,做出了充足的准备,调动了1.5万门以上的火炮、迫击炮和火箭炮,相比较敌人的1万门大炮已经有了绝对的火力压制。

可苏联人依然不满意,他们想做到火力强度是敌人的3倍。为此,又调来了另外1.5万门火炮作为补充,主要是一些迫击炮和BM-13火箭炮。如此庞大数量的炮火准备,让苏军第一次感受到了炮弹不够用,整个反攻行动中,苏军共集合了1520万发炮弹,装满了8000个车厢,这在以往的所有战役中都绝无仅有。苏联炮兵真正开始攻击时,那场面真是恢弘万钧,一枚枚炮弹携雷霆之势,仿佛雨点般密集的落到了敌方阵地,只是第一轮打击就发射出了5000发炮弹,第二轮更是有上万发一起倾斜而出。

文章TAG:mig13入坑崩坏火箭炮

最近更新